本页是<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介绍页面,非官方站点,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阅读:75 页面更新时间:2016-07-07 14:14
单位介绍

基本概述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学院成立于2001年,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为面向全国招生的大学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2010年获得跨省组织部分专业招考权,2012年批准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学院与西南大学、四川音乐学院联合设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2008年,学院获得“中国十大艺术院校”称号,2010年被著名网站评选为“全国独立院校”。学院董事长龚珍旭博士先后荣获建国60周年“感动中国十大杰出校长”称号、“全国独立学院工作者”称号和2011年中国教育电视台评选的“校长”称号。

学院地处四川省第二大城市——中国科技城绵阳,毗邻南郊机场和南湖公园,依山望水,环境优美;占地1157.16亩,总建筑面积39.09万平方米;建有电视台、电台、多功能演播厅、学术厅、排练厅、舞蹈室、琴房、标准运动场、游泳池等,教学、生活设施齐备。

学院设置有造型与设计艺术系、广播影视系、音乐舞蹈系、公共管理系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开设25个本科专业,8个专科专业。在校学生近9000人,已为国家培养了7683名各类艺术人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院聘请王蒙、冯崇泰为学术委员会荣誉主席,吴祖强、冯骥才、伍国栋为名誉院长,杨仁敏为执行院长,张华山为艺术总监,余志强为学术委员会主任,魏明伦、钮心慈、黄金中、王征骅等著名专家、学者为学术委员。

学院秉承“给自己一个目标、让生命为她燃烧”的学院精神,弘扬“启迪学生智慧、培养时代需求人才”的办学理念,遵循“立本、务实、创新”的院训,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校园学分制,推行“大课堂、大舞台,艺术与科技结合、课堂与生产过程结合、实践与产业项目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品德优、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会创新”的技术技能型、复合型、应用型艺术人才。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学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名师工作室,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参加国内外重要比赛、展览、演出,主动参与灾后文化重建,构建了“三层四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学生陈翔获2010“快乐男声”全国第五名;舞蹈《青苹时节》获中国舞蹈荷花铜奖;歌剧《原野》获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歌剧、声乐”展演三等奖;《尔玛西惹木》获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暨第十届“山花奖”评选金奖;《北川羌韵》获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演“太阳神鸟”金奖。学院组团于2009年9月在全国礼堂出演诗画歌舞《风从羌山来》、赴香港参加“共庆祖国六十华诞”演出、参加央视2012“亲情中华春节晚会”、参加2012年韩国“端午节祭祀活动”均获得圆满成功;特别是2009年10月参加德国柏林“亚太文化周”文艺演出,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并受到正在德国访问的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学院形成了多渠道、多层面的联合办学机制,现已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文化部授权经营的艺术服务中心培训部;创立了帮助贫困学生助学创业的世界文化教育基金会,与中国民间文艺协会联办了《中国艺术报·中国民间文艺》专刊。学院加入了欧洲文化艺术联盟、国际设计师协会,与美国、英国、新西兰、韩国、日本、俄罗斯、法国等国的著名艺术学院建立了多个留学项目、教学合作项目,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学院风格

学院强化“艺术与科技结合、课堂与工作室结合、实践与产业项目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亚洲国际邮展、国际龙舟邀请赛和国际体育舞蹈比赛及在人民大会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大型文艺演出等国际国内大型赛事活动及各产业项目,获得多项金奖和一等奖,社会效果良好。影视文学创作中心的《大江东去》《日月凌空》《衣食父母》三部大型电视连续剧已拍摄完毕,不久将在各大电视台播放。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学院广泛借鉴国内外艺术教育经验,并先后加入了欧洲文化艺术联盟、国际设计师协(DND),与美国、英国、新西兰、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外部分著名艺术学院建立了多个留学合作项目、教育教学项目,同时借鉴和吸纳国内外其他同类高校先进办学经验,建立健全了各相关工作室、实验室和多个学生实践创业平台。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校园学分制,推行“大课堂大舞台”、“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产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品德优、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会创新”的高级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学院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名师工作室,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参加国内外重要比赛、展览、演出,主动参与灾后文化重建,构建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学院形成了多渠道、多层面的联合办学机制,现已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文化部授权经营的艺术服务中心培训部;创立了帮助贫困学生助学创业的世界文化教育基金会,与中国民间文艺协会共同联办了《中国艺术报》(中国民间文艺专刊)。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该院反应迅速、措施得力,全院4000多师生无一伤亡,所有学生均安全返家。在抗震自救的同时,该院教职员工顶余震、冒酷暑,在酷热的帐篷内进行网上教学,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唐家山堰塞湖危急期间,该院协助政府安置疏散群众一万多人,成为绵阳的移民安置点,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温家宝、周永康来该院视察工作时,对该院的各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地震中,羌藏文化受到严重破坏,该院为保护羌藏文化及灾后精神文化重建,申报了羌藏文化保护与开发、羌藏音乐表演、民族民间艺术设计等专业,并与北川县人民政府共同成立了羌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正在筹备成立“羌族文化旅游学院”。

免责声明:
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单位资料
单位地图